搜索
中融基金独立董事盛松成:疫情下我国如何实现全年GDP增速目标?
公司动态来源:发布时间:2022-05-01

【编者按】中融基金独立董事、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前司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盛松成教授,在4月17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的演讲中预测一季度GDP是4.6%。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是4.8%。这体现了盛教授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对于中国经济敏锐的洞察力。


本文整理自2022年4月17日盛教授在CWM50闭门研讨会上的发言。为了方便读者,我们经盛教授授权,特转发该文如下,并把盛教授近期的其他文章链接列在文后,以供参考。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在4月17日召开“2022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与微观主体感受”专题研讨会,盛松成以“疫情下我国实现全年GDP增速目标更需要努力”为题作了发言。


盛松成认为,最近一轮新冠疫情使企稳中的经济受到新的冲击,居民消费更加谨慎,疫情对二季度经济的影响会超过一季度,并提出继续适度放松房地产调控、坚持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更加注重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等建议。


疫情使企稳中的经济受到新的冲击

居民消费更趋谨慎


今年1、2月中国经济恢复情况好于预期,3月份我国进入新一轮疫情爆发期,外需下降,运输条件变化较大,制造业的供给和需求都出现收缩的迹象。从外贸来看,疫情对我国一季度外贸的影响并不明显,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3%,出口增长15.8%,进口增长9.6%,贸易顺差比去年扩大了近50%。其中价格因素发挥较大作用。


疫情影响下,消费更趋谨慎,尤其服务消费很难开展。不少小微企业、工商个体户面临生存考验,失业率上升,消费潜力下降。疫情之后消费的恢复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根据人民银行3月30日公布的一季度储户问卷调查,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7%,比上季度减少1%,居民消费意愿减弱。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4.7%,比上个季度增加2.9%,储蓄意愿增强。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比21.6%,比上季度减少1.9%。调查问卷是从消费、储蓄和投资三个方面得出更多居民倾向于储蓄,消费意愿减弱。


居民增加储蓄的原因既有被动的、也有主动的。被动的原因在于疫情使得居民难以去消费,更多只能是储蓄,比如上海从4月份开始足不出户。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居民存款增量高达7.8万亿元,大幅高于往年同期的5.49万亿元,而实际上居民的收入并没有大幅增加,储蓄大幅增加说明居民消费在减少。居民部门的贷款只增加了1.26万亿元,而近五年平均水平是1.84万亿元。虽然居民部门的贷款有所增加,但是增量比往年是减少的。2022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量是最小的,比2021年同期大幅减少,比2017~2021同期的平均增量也少,而新增的人民币存款2022年一季度最多,2021年其次,2017~2021年的平均增量最少。2022年居民存款大量增加、贷款增量相比往年减少,从侧面说明居民消费倾向减少。这与前面所提的储户问卷调查结论是一致的。


疫情对上半年经济的影响


一是疫情可能导致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下降0.3~0.4个百分点。3月份是一季度经济运行最重要的一个月,尤其3月份的投资在一季度占比较高。从主要经济指标看,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贸易顺差分别占一季度的32.8%、56.9%和27.2%。以支出法GDP中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三者的占比作为权重,可进一步计算得到3月份占一季度经济的份额超过40%。假设没有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有4.5%、5.0%和5.5%三种可能,那么考虑疫情影响后,也有三种可能,分别是4.1%、4.6%、5.1%,我倾向于4.6%。最主要是因为3月份疫情主要在上海、深圳、吉林,其中受到冲击比较严重是深圳和吉林,它们分别占到全国GDP的2.7%和1.2%。上海受冲击影响实际上主要是在4月份,属于二季度,所以3月份受的影响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假设疫情严重地区3月份的经济水平为平时的60%,也就是深圳和吉林为平时的60%,那么疫情冲击将使一季度全国GDP损失约0.34%,即疫情可能导致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下降0.3~0.4个百分点。总的来说,疫情对整个一季度经济影响并不会很大,我认为一季度的GDP的增速最有可能在4.6%左右,也可能更高,但高于5%或低于4.5%的概率不大。


二是疫情可能影响整个上半年的经济,而不仅仅是3月份。例如,上海的封控主要是在4月份,直到今天,上海没有一点放松的迹象,可以说4月份对全上海的影响是特别大的。这影响可能要延续到5月份,消费、投资都会受到影响,尤其消费是非常难以恢复的。因此,疫情影响不仅仅停留在3月份,主要是在4月份,对二季度的冲击会很大。


三是疫情冲击会有一定的外溢。因为上海、深圳分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核心城市,是我国内外循环的重要枢纽,经济影响是非常广泛的。去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经济总量是全国的24.1%,接近四分之一。广东省占全国的比例是10.9%,长三角加广东省占全国的35%。这都是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区,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封闭管理,疫情形势比较严峻,所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四是疫情引发的供应链阻塞对订单的影响不仅限于当期,而且会延续到未来。供应链订单,尤其是外贸订单,受影响比较大,而且这个影响还会延续到二季度,甚至会影响到下半年。如果疫情冲击的影响长期化,全球供应链加速调整,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中国的竞争优势。首先,采购方担心提交订单后供应方难以出货,因此不愿采购;其次,企业也不敢接手订单,因为可能承担无法交货罚款的风险。根据2016~2021年的平均值,一季度在全年GDP中的占比达22.03%,二季度占比为24.47%。如前所述,疫情对一季度影响不会很大,对二季度的影响会超过一季度。因为二季度本身占全年的比重相比一季度要高,二季度几乎达到25%,所以疫情对二季度经济的冲击也会更大程度地影响全年GDP增速。


应对疫情冲击的几个建议


一是继续适度放松房地产调控。受疫情影响,房地产市场复苏态势受阻。1~2月我国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超过了3%,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单月增速首次由负转正。但新一轮疫情带来三方面的冲击:

1、降低房地产的开发投资增速。目前房地产业、建筑业都有所停滞,开发投资增速势必下降。

2、严重冲击房地产销售。由于房地产交易必须面对面进行,疫情的影响就比较大,而且疫情对房地产的销售冲击不仅发生在一季度,二季度受到的影响可能更严重。

3、行业预期转弱导致房地产投资需求减弱。现金流受阻是行业目前的主要风险,也成为行业预期弱化的主要原因。


我建议适当延长去杠杆周期,对于三道红线不达标的房地产企业,监管部门可以考虑按当前的指标维持6个月不上升的前提下继续提供贷款;贷款集中度管理对于各银行的达标时间也可以考虑往后推迟半年或一年。当然,“三道红线”和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短期在边际上可以有所调整,但是长期还是应当坚持收紧的。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变化,不会再通过房地产大幅拉动经济增长。此外,继续从需求端边际放松是现实的举措。各地应灵活把握因城施策和全国统一政策的平衡,以不增加行业风险为底线,在缓解疫情影响的同时巩固已经取得的调控成果。但热点城市政策放松仍需谨慎。


二是坚持将基建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与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相比,基建投资受到疫情影响相对比较小,局部地区的施工进度可能会延误,但是不会面临前两者订单下降、现金流受阻等现象。而且基建投资的可控性比较强,可以在短时间内推动经济企稳,改善市场预期。基建资金和基建项目,实际上还是有条件落实的。关键在于,基建投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这也是稳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提高地方政府积极性。


三是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货币政策目前应更注重数量型工具的使用。我在4月8日发表了一篇题为《疫情影响下实现全年GDP的增速目标更需要努力》的文章,其中就提到了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货币政策目前应更注重数量型工具的使用。原因在于:首先,美联储加速加息、缩表的情况下,中美货币政策背离更大,我国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的空间受到一定挤压。目前中美十年期国债利率、两年期国债利率和五年期国债利率都已出现倒挂,比预期来得更早,这将加大国际资本外流的压力。3月份沪深港通项下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出达到了451亿元。其次,未来我国的物价可能会上行,原因主要包括:一是俄乌战争仍在继续,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持续更长时间,这对我国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因为我国是大宗商品进口的主要国家之一,会面临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二是猪周期。目前猪肉价格处于低位,但预计再过两个月左右猪周期就会触底,猪肉价格上涨将成为推升通胀的一个因素。三是疫情后如果经济回暖,物价也会趋于上升。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了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也是比较典型的数量型的调控政策,当然数量型调控除了降准以外,还有其他的政策,比如说增加金融机构的贷款等之类。目前货币政策更注重数量型工具的使用,也有利于积极配合财政政策的落实。


文章来源: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定是否参与基金交易及相关业务。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投资者认购(或申购)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投资者应远离非法证券活动,严格遵守反洗钱相关法规的规定,切实履行反洗钱义务。